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区域国别学青年沙龙11通讯 | 蒋云斗:日本近世初期文学的美学追求与文学延续
( 发布日期:2024-12-09 阅读:次)

主讲人简介:

蒋云斗,日本古典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日本古典文学与文献,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多项。在中日学术刊物发表假名草子文学研究等系列论文,著有《浅井了意假名草子与汉文典籍关系研究》等。

2024年12月5日下午,应我院邀请,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蒋云斗老师为我校师生展开了一场题为“日本近世初期文学的美学追求与文学延续”的精彩讲座。

1733759793238.png

本场讲座由东亚研究院王侃良老师主持,我院多名教师、学生积极参与讲座。讲座开始前,王侃良老师对蒋老师的个人经历及研究成果作了简要介绍。讲座伊始,蒋老师分享了他近期的研究心得,就本次讲座召开的背景、目的做了简要说明。第一部分,蒋老师由日本近世文学时间轴引入,详细讲解了江户时代文学的演变。总体上来说,这是一个雅俗更迭的时期,呈现出一种逐渐转“俗”的趋势,直至十八世纪末期,达成了一种非常微妙的雅俗一体化,并于十九世纪完成近世与近代的更迭。接着,蒋老师指出江户时代的美学体现了“粹”“通”“意气”这三个词。其中,“粹”强调做事果断、坚决,注重目标的实现而不拖泥带水。“通”在江户初期的文学得以体现,是一种看透世间百态的心态,更多关注人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对世间真情的理解与表现。江户中后期,出现了“意气”这一概念,指的是男性潇洒、女性性感而不扭捏的状态,这种风格反映了江户人对自我、生活和日常的关注,尤其是风流、潇洒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一美学观念,推动了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在江户时代得到接受和改编,表明了江户时代美学的高度与丰富性。第二部分,蒋老师进一步分析了日本近世文学的历史背景,特别是在中世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的文化变迁。中世末期的日本社会充斥着战乱与阶级冲突,许多文学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与人性困境。其中,蒋老师对中世末期出现的“御伽草子”这一文学题材进行了讲解。“御伽草子”以短篇为主,通过描写动物、神佛及日常生活等细节,展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感悟与哲理。其文学风格与传统的物语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更加贴近当时社会的实际生活,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成为日本中世末期到江户时代初期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接着,蒋老师对江户初期出现的“假名草子”这一文学题材进行了讲解。其中,他引入了一本“假名草子”的作品《御伽婢子》,并指出其与浙江杭州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他提到,若没有杭州的这些故事,可能就没有日本近世“假名草子”的巅峰。此外,蒋老师在讲解假名草子文学时强调,假名草子不仅限于怪谈小说,还包括名所记、军纪物语和女性教育类书籍等。但是,江户时代的人对“假名草子”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往往将用假名书写的作品。例如,井原西鹤的弟子北条团水将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也归为了“假名草子”。第三部分,蒋老师对“假名草子”文学创作群体的组成进行了讲解。他指出,这个时期的“假名草子”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同时,其作者也囊括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背景。正是有着这样一个丰富的作者群体,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窥探江户时期的美学追求。蒋老师将这种美学追求概括为“异闻·轶事;世俗·儒雅;短篇·简约”,主要表现为一种兼具娱乐与实用、包含说教与写实的美学特质。同时,蒋老师以《堪忍记》和《明心宝鉴》为例,他指出《堪忍记》中说教的元素是出自于中国的儒家理论和道德观念,而中国明代的《明心宝鉴》对于日本江户初期的道德观念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大量的中国故事日本化的改编、改写。接着,蒋老师以《牡丹灯记》和《狗张子》中的一则名为「母に不孝狗となる」的故事为例。其中,蒋老师对《牡丹灯记》进行了中日版本间的对比。他指出,二者都是一个关于人鬼恋的故事,但是在细节处理上有所差异。例如,中国版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元宵节,而日版的故事背景发生在盂兰盆节;人物也由书生转变成了武士等等。故事最后,以供佛颂经的方式超度逝者魂魄达成完满。即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去解决一件很复杂且后果很严重的事情成为了这类故事的共性。而在「母に不孝狗となる」中,通过老婆婆与儿媳的矛盾探讨了伦理问题。在故事中,儿媳未能给予眼睛不好的老婆婆应有的关照,反而喂她蚯蚓甚至狗粪。尽管老婆婆察觉其中异样,但惧怕儿媳对自己施加暴力,她没有揭露真相,直至儿子回家才发现真相,于时降下天雷将妇人头颅斩下并接上了一个狗头。这一荒诞情节深刻传达了对“不孝妇”的训诫,具有一种道德教化的功能。

最后,蒋老师对江户初期文学的特质进行了总结。他将这种特质概括为“挣扎与憧憬”“新生与成熟”“和汉交融”。其中,“挣扎与憧憬”即江户初期的文学无法摆脱中国文学对它的影响,但同时也憧憬着中国,对中国充满着想象。“新生与成熟”即江户初期的文学推翻了此前雍容华贵的贵族文学体系,并经历了一个从“御伽草子”到“假名草子”再到“浮世草子”的新生到成熟的过程。“和汉交融”即这一时期的假名文学实际上多由中国的故事改编、改写或直接翻译而来,因此,在文学交流的过程中便形成了“和汉交融”这一文化现象。

讲座结束,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讲师彭溱老师发表感想,并对“假名草子”出现与消失的突然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问题,蒋老师给予了十分详细的解答。在提问讨论环节,在场师生进一步探讨了关于草子文学背后的细节性问题。其中讨论了包括“怪谈中的怪为什么多是以可爱的姿态出现,而非血腥化的”“关于草子文学作者是否有着职业化意识”等诸多问题。蒋老师对各位老师、同学的提问做出了细致的回答,收获了一致好评。本次讲座在蒋云斗老师和各位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