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司马懿(Chloë Starr)教授,剑桥大学东方学学士、硕士(B.A. M.A. University of Cambridge),哈佛大学肯尼迪学者(Kennedy Scholar, Harvard University),牛津大学哲学博士(D.Phil. University of Oxford);现任耶鲁大学神学院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英国汉学协会理事、世界汉学大会常务理事等职,曾任牛津大学汉学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她的研究兴趣包括近现代中国及东亚基督教思想、晚清与民国小说等;主要著作有《晚清青楼小说研究》(Red-light Novels of the late Qing, Brill, 2007),《中国汉语基督教文献》(Reading Christian Scripture in China,2008),以及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中国神学》(Chinese Theology: Text and Contex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6)与多篇学术论文;司马懿教授于2023年和2024年主编出版了三卷本的《当代汉语神学》(Modern Chinese Theologies),并出版了学界期待已久的《汉语神学读本》(A Reader in Chinese Theology),本书将汉语基督教原始文献带给了英文读者。
9月24日下午,应我院邀请,世界知名汉学家,耶鲁大学神学院、东亚系司马懿(Chloë Starr)教授在东语楼202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周大新、史铁生作品中的来世观念”(Contemporary Heavens: Zhou Daxin, Shi Tiesheng and the Afterlife)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东亚研究院与哲学系刘旭老师主持,东语学院哲学系主任柴可辅副教授、人文学院中文系叶吉娜老师参与对谈,二十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讨论。本次讲座从早期基督教思想对“天国”建构的视野下对周大新的《安魂》和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中的“来世”观念进行了重新考察,并对宗教术语的翻译以及中英文本中所展现的宗教体系之间以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读者之间的模棱两可的宗教语义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讲座伊始,司马懿教授首先从东西方宗教文化中的来世观展开探讨,特别关注了东正教与西方基督教在来世观上的差异。她指出,东正教中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初步审判的概念与西方基督教相比存在一些不同。特别是在拜占庭式的来世思想中,灵魂的初步审判并非最终审判,而是一个过渡性的阶段,灵魂可能进入天堂或地狱,而这一过程在15世纪之前并没有被系统化。虽然东西方宗教文化都有来世的概念,但它们的表达方式受到了各自历史和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比如,东正教的来世观受古希腊、罗马和埃及等古代文明法庭文化的影响,灵魂在死后的审判场景类似于古代法庭的审判,教授提到了灵魂称重,这与埃及文化中关于死后审判的理念非常相似。这种文化的相互影响表明,不同文明的来世观在宗教发展中有着深刻的交汇。在讲座的第二部分,司马懿教授深入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来世观上的区别。她特别提到但丁的《神曲》,这是西方传统来世观的文学化表达。司马懿教授指出,这是对基督教神学的全新阐释,也是周大新的来世观点的重要来源。周大新在《安魂》中通过对于儿子死亡的思考,以父子间“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他的“来世”观念,上篇通过诊断和治疗、化疗、生活期望降低、依赖,下篇通过通过天国与回报,儿子的进展开展论述,讲述了天国的本质是与尘世的交集,对于死亡的改观在于肉体之死只是为了“来世”的必要准备。在谈及对于来世的了解之时,司马懿教授指出这是无人可以预知的,来世这种在死亡前的无人可知性实质上是对于来世神秘性的保证。而对于此世与来世的关系,其二者的关系可用Lingering soul(徘徊的灵魂)和Partial,one-way link(部分的、单向的连接)来形容。在对于来世的描画中,形成了如下的有序体系,在经过冥河之后将会接收到“欢迎诸位来到天国”(Is “Heaven”),之后大家根据灵魂类型会被会被送到各自该去的其他区域,其中贪恋有罪之魂等会来到天国的惩域,被投入“岛”(island)受到惩戒,同时灵魂还会抵达天国涤域,其目的在于使灵魂回归纯净,每个经历过尘世灵魂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完成前置诸项事宜后则可以学域学习天国规律,最终得以进入享域乃至圣域,天国之神会选定一些灵魂进入圣域和他见面,这些灵魂得以当面和他交谈。
司马懿教授接着讨论了就文本中呈现的中西之间的互动。其中有竞争的视域也有融合的视域,在中西之争中,涉及到忏悔、全知全能的天国、普世救赎、知识、欲望、婚姻以及冠以天国呈现形式等等领域。而在竞争视域之外的中西也有融合不分,例如忏悔可以减轻惩罚、死亡是一场单程旅行、终极自由等等概念。在对于天国的描绘中,中国人的天堂带有显著的东方特色,中国人的天堂更受到家庭关系的牵制。司马懿教授提到中国文化中的“孟婆汤”及其衍生的概念,在死后,灵魂饮下不同的汤水,决定是否保留前世的记忆。如果在世时表现良好,便可以保留部分记忆;如果她们罪孽深重,则会忘记所有的过去,永远与家人失去联系。这种对灵魂层次的分类,体现了中国文化对死后世界的独特理解。同时司马懿教授指出《安魂》中的天国也具备社会平等的雏形,凡是进入天国享域中的灵魂是一律平等的。在天国中同样有着令人困惑的部分,在生理学上没有了肉体的累赘,各种尘世的生理活动都不具备凡世的本来意义,只是为了满足人间养成的习惯和滋润灵魂,而在性别差异方面依旧带有凡世的些许差别,但是灵魂之间的差异已然不同在凡世中有着巨大的鸿沟。关于《安魂》中的天国是否为是基督教意义上的天国时,司马懿教授认为不尽然,她指出中国语言中的神是具有多样性的,同一个词“God”在中文可以理解为“神灵”“老天”“土地”等等,这种语言上可以进行的平行推理和可能产生的误听使得这个天国的界定存在着不确定性。讲座的第三部分司马懿教授讲述了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作为灵魂生命的来世。在本书中涉及到了大量基督教经典,引用了大量圣经的内容,特别是创世纪的部分。其中在谈及灵魂本质的问题时,教授指出灵魂与身体分离,带着自己欲望的灵魂蹲在人的身体里,灵魂或者说是精神其实质人类的守护者。而灵魂质料具备现实性,具体体现在心魂并没有性,心魂之间有别,只不过是因为这行魂需要载体,需要身器,这才有了性别。《我的丁一之旅》中对于死亡本质的探索中提出,死亡只是一种生者的恐惧,对于永远的行魂而言,不过是一次承诺着归来的迁徙,或为了告别的团聚。而后司马懿教授对天国没有垄断之间的中西之争作出了讲解,她提出了史铁生的作品中有另类天国、今生和来世的基督徒,这是一种近似基督教的天堂,是永恒的并且存在于上次的智慧范围之内的天国,这里存在的一个差别在于基督教的期待中不存在灵魂的循坏永恒来世,只能说史铁生作品中的天国是彻底融入圣经文本之后,再次创作颠覆重新想象后的天国。而周大新的天国构建则更加具备中国特色,但在这个基础上密切联系了西方天国的旨趣和模式。
司马懿教授的讲座后,中文系叶吉娜老师、哲学系主任柴可辅副教授先后参与互动交流,叶吉娜老师提出了文学中关于死亡和天国秩序的问题,引用了周大新和史铁生的观点,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作品中体现了基督教的某些思想。并且提出毕淑敏的作品《女心理师》中对灵魂出窍的描述,借此向司马懿教授提出了关于灵魂与肉体分离的其他情况的问题。哲学系主任柴可辅副教授提出了司马懿教授的讲座令他启示颇深,他借助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作品,探讨了周大兴和大江健三郎的作品相似性,并提出了关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来世建构动机的疑问,即其构建来世的驱动力和目的是否相同,不同的原动力和目的性是否会造就双方的来世模型产生差异。司马懿教授回应到,有序的天国在她看来认为这是非常古老的存在,在美国研究一位研究濒死体验的科学家提出,比如心脏停止跳动的人或者濒死的人可以看到自己身体的幻象之类的现象等等;对于来世构建而言思想和基础都不是专有,实际上这不是西方基督专有视角,各个文化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构建方式和呈现形式。
最后,刘旭老师代表东亚研究院、哲学系和听讲人员对司马懿教授的到来及所作的精彩讲演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讲座在师生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